1943年6月20日,陈泊一如既往地开始了自己的一天工作——翻阅中央领导的日程安排。这是他作为陕甘宁边区保安处长的常规任务。正当他快速浏览时,一个名字突然映入眼帘,让他不由自主地皱了皱眉头。他立刻抓起笔记本,匆匆将这个名字记录下来。这个名字,为什么让陈泊如此警觉?
这个人叫田守尧,是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的旅长,即将与毛主席会面。年仅28岁的田守尧,正值青年才俊的黄金时期,满怀激情和干劲。作为党内的优秀人才,他被派到延安进行学习。田守尧并非第一次来到延安,早在1936年西征结束后,他就曾两度到访过这里,算得上是延安的“老熟人”。但问题在于,陈泊对他并不熟悉。
陈泊于1937年才来到陕甘宁边区工作。由于他所负责的部门与田守尧不同,加上延安的人员流动极其频繁,竟然没有与田守尧接触过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就在田守尧抵达延安前,边区发生过几起特务武装偷越哨卡的事件,这让陈泊更加警觉。面对这种情况,陈泊感到事态异常严峻,于是他立刻与中央军委保卫部联系,要求查阅田守尧的相关资料。
展开剩余63%经过详细的资料审核,陈泊发现田守尧的行程记录非常清楚。他从阜宁出发,历经三个月的行程,最终到达边区,路线看似正常。然而,他的注意力被其中一个细节吸引:在进入边区前,田守尧曾发过一封电报,说自己的介绍信丢失了。这一信息让陈泊的心头一震,觉得事情并不简单。
在当时,陕甘宁边区的敌人势力环伺,电报的内容一旦被敌人截获,不仅可能泄露我方机密,而且还可能危及到田守尧的生命。作为我方重要将领,田守尧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风险。为什么他还冒险发了这封电报呢?
陈泊很快联想到了介绍信的事情。田守尧来到延安是为了学习,而没有介绍信,根本无法进入延安,更谈不上与毛主席会面。为了能够顺利到达延安,他不得不发出那封告知丢失介绍信的电报。想到这里,陈泊更加怀疑,觉得田守尧的身份存疑,而他即将与毛主席会面,这件事越发显得复杂和重要。陈泊决定立即向党中央汇报,并建议暂时取消田守尧的会面。同时,保安处的情报保卫科也前往晋西北,核实田守尧此前的具体情况。
两天后,事情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。原来,在3月17日,田守尧带领的51人“赴延干部队”在登船途中遭遇日军巡逻舰的袭击,队伍中的所有船员都英勇牺牲。田守尧在临死前,曾指挥干部队弃船登岸,避开日军的火力,但最终他在涉水登岸时被海浪吞噬,英勇牺牲。这个所谓的“田旅长”根本就是冒名顶替的特务,而真正的田守尧早已在三月中旬就壮烈牺牲。
6月29日,刘少奇同志在延安召开记者招待会,公开揭露了有军统特务冒充新四军将领,意图刺杀党内重要领导人的事件。此事一经曝光,引起了极大的轰动。有传言称,早在3月18日,即田守尧遭遇海战事件的第二天,国民党就已经获得了详细情报,并将事件经过登上报纸。有人怀疑,国民党与日伪势力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勾结,否则如何能准确地掌握到特务进入延安的时间?
尽管事情依然扑朔迷离,但事件的曝光却让国民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大幅下滑,质疑声不断。这场阴谋的披露,不仅揭开了敌人背后的黑暗,也让人们看到了党内保卫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