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6年12月2日,国民党名将、一级上将白崇禧在台湾寓所中离世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,曾经风光无限,叱咤风云,可在台湾凄凉收场,去世时鲜有人问津,死后更是无人公开谈论。消息传到与他一生关系密切的李宗仁耳中,李宗仁仅以一句“自寻死路”作评,这句话后来成为人们议论二人关系时的常用话题。
一、14岁初识军事
白崇禧生于广西桂林的书香世家,幼承家学,聪颖过人。1907年,他年仅14岁便在千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,成功进入广西陆军小学,名列120名录取学生之一。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,也为他日后纵横沙场埋下伏笔。武昌起义之后,他考入了当时中国军界的最高学府—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。这所学校比黄埔军校早创立12年,培养出大批近代史上的重量级将领,如唐生智、蒋光鼐、刘峙、陶峙岳、张治中等。白崇禧在此学习军事理论与战术,为其后来的军旅生涯打下坚实根基。护法运动失败后,旧桂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而新桂系则由李宗仁、白崇禧挑起大梁,开始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。
展开剩余82%二、“狼兵”传统与桂军
战争年代,能打硬仗、敢拼敢杀的军队最受推崇。广西军队素有“狼兵”之称,这一称谓可追溯至明代。当时广西籍将士在平叛与抗击倭寇时,以悍勇闻名。历朝历代的战争中,广西“狼兵”屡建奇功,威名远播。作为新桂系的领军人物,白崇禧与“狼兵”精神一拍即合,他的精于谋略与广西士兵的悍勇刚烈相辅相成,使得桂军在战场上攻守兼备。北伐战争期间,桂军一路高歌猛进,其声威一度压过蒋介石嫡系“黄埔军”。这种“不买账”的姿态,为日后蒋对白崇禧的猜忌和打压埋下隐患。抗战时期,桂军表现尤为突出。淞沪会战,6个师血战至最后,几近全军覆没,却无一人逃跑,被日军誉为“武士道军队”;徐州会战,20万桂军高喊“血债血偿”,拼死迎战南京大屠杀的凶手第6师团,使之自此不敢再踏入中国战场;桂林保卫战中,更有军民同心誓死不降的悲壮场景。桂军的铁血与牺牲,至今仍被史家称颂。
三、国军“小诸葛”
民国时期,被称为“小诸葛”的人物不多,白崇禧与奉系的杨宇霆并列其中。白崇禧在北伐中率桂军由广西杀到山海关,令北洋军阀胆寒,奠定了其在民国军界的地位。抗战爆发后,他因谋略出众被任命为国军副参谋总长,主持拟定对日作战计划,展现出极强的战略眼光。在桂系内部,他是李宗仁最得力的辅佐者,两人并肩作战,开创了“李白”时代。
四、白崇禧为何甘居老二
桂系的代表人物是李宗仁与白崇禧,但二人关系中,始终是李为“大哥”,白为“老二”。李宗仁具备更强的政治手腕与领袖气质,他能在大格局下审时度势、纵横捭阖。而白崇禧虽有“小诸葛”之誉,但其智慧更多体现在军事层面,政治谋略不足,终究缺乏掌控全局的能力。北伐时他主张除掉黄绍竑,但李宗仁宽容放走黄,使桂系在关键时刻反而得到黄的援助。1948年,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,正是黄绍竑出谋划策,助其击败孙科。相比之下,白崇禧始终扮演着谋士和配角的角色,即使位高权重,也始终缺乏独立掌控政治的能力。
五、“李白”反目的前因后果
李、白二人的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互补与制衡,这种平衡若被打破,矛盾便难以掩盖。民国晚期,随着蒋介石势力的起伏,两人关系逐渐裂痕显现。李宗仁当上代总统后,蒋介石仍掌控实权,李心中愤懑,而白崇禧却接受蒋的安排,劝李归权蒋氏,甚至暗中示好,以求保全自己。这种背后行径,让李宗仁彻底寒心。最终,李选择出走海外,白则留在台湾依附蒋介石。多年兄弟情谊至此破裂。
六、迥异的晚年结局
李宗仁流亡美国十余年,虽日子清苦,但最终在妻子的劝导下选择回到祖国,于1965年受到热烈欢迎。而白崇禧却在台湾度过了孤苦潦倒的20年。他早年参与北伐,抗战期间建功立业,但因桂系身份遭蒋猜忌,被逐渐剥夺兵权,最终遭软禁,甚至数次险些被暗杀。失去一切依靠的他,将寓所取名“退思园”,意在表明悔意以求苟安,但依旧难获蒋氏信任。1962年夫人病逝后,他的晚年更加孤寂,最终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客死异乡,终年73岁。
回望“李白”二人,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,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。李宗仁选择与祖国站在一起,得到人民欢迎;白崇禧则因执迷不悟,落得晚景凄凉。若说这段历史有何启示,那便是:政治与军事的选择,决定了他们截然不同的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